“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高端论坛媒体报道情况

 

1、人民网

外交学院举行“国际秩序的构建”学术研讨会(图)   

2015091416:52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人民网北京914日电,由外交学院主办的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全国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会议,在外交学院沙河校区召开。会议邀请全国40多家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的院长与会。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国际关系理论英国学派的领军人物巴里·布赞,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著名华裔历史学家王赓武受邀做了主旨发言。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主持会议。

    进入新世纪,国际体系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酝酿改革,中国的和平发展面临挑战,国际秩序的构建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

布赞教授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国际秩序进入了转型期。美国正逐渐失去其超级大国地位,中国的实力不断上升。而代替超级大国的,是区域力量。

    基欧汉教授具体指出,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基于本国国家利益建立了世界银行。现在中国正致力于建设AII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如何解决中美关系间的矛盾是一个需要研究思考的重大课题,使两国摆脱零和博弈式的竞争性关系。

    王赓武教授则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对比了东西方秩序,他认为其中一些有生命力的体系比如东方秩序,一直延续至今。

本次会议旨在通过中外学者的交流,探究国际秩序的未来走向及其动力机制,分析中国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构建的关系,探索中国如何更好地建设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徐鹤)

 

2、新华网

专家:未来世界权力将更加分散 

 20150914 21:10:04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14日电(记者潘洁)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巴里·布赞14日表示,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崛起,未来世界权力将更加分散。

  布赞是在外交学院举办的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学术研讨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布赞说,从2008年起,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发展不均问题明显减弱,权力差距也逐步缩小,未来世界将向权力分布相对均衡、去中心化的全球化方向发展。超级大国将不复存在,一些大国和地区强国将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世界将变得更加区域化,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将更加紧密。

  我们正在向没有超级大国的世界迈进,美国的超级大国权力正逐渐散失,中国也不会成为超级大国,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成为超级大国。布赞说:权力将会变得更加分散。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伯特·基欧汉认为,当今世界秩序正朝着竞争性的多边主义发展,既有支持现行国际秩序甚至单边主义的力量,也有提倡多边主义、改变现有国际组织构架的国家和非国家力量,因而全球体系变得日趋复杂,世界秩序也在改变之中。

  现有强国不能再一味占据主导地位,美国不能假设其他国家都会赞成(自己的决策),中国、印度、巴西等国正在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不仅仅是参与者。基欧汉说。

  他坦言,中美之间会在一些问题上出现分歧,不能期望永远保持和谐一致的国际秩序,不过这并不妨碍合作。合作并非源于一致,而是源于分歧。他说:如果总是一致的话,就没有必要进行相互的政策沟通协调和合作了。

    谈到未来的中美关系,基欧汉说,在国与国之间联系愈加紧密的当今世界,中美未来发展的唯一道路是要实现共赢,接受分歧是必然存在的现实,加强沟通和磋商,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Beijing Review

国际秩序构建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召开

 

 

本刊记者 于林涛  2015-09-15 来源:北京周报网

    914日,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全国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会议在外交学院沙河校区召开。会议邀请全国40多家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的院长与会。会议旨在通过中外学者的交流,探究国际秩序的未来走向及其动力机制,分析中国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构建的关系,探索中国如何更好地建设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著名华裔历史学家王赓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国际关系理论英国学派的领军人物巴里·布赞,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受邀做了主旨发言。

    王赓武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对比了东西方秩序,他认为其中一些有生命力的体系比如东方秩序,一直延续至今。

    布赞教授则认为,世界正在超向没有超级大国的方向迈进,美国的超级大国权力正逐渐散失,中国也不会成为超级大国,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成为超级大国。权力将会变得更加分散。

  布赞指出,虽然自本世纪初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实力不断上升,但中国也不会成为超级大国。超级大国将不复存在,一些大国和地区强国将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世界将变得更加区域化,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将更加紧密。

  基欧汉认为,当今世界秩序正朝着竞争性的多边主义发展,既有支持现行国际秩序甚至单边主义的力量,也有提倡多边主义、改变现有国际组织构架的国家和非国家力量,因而全球体系变得日趋复杂,世界秩序也在改变之中。

  基欧汉指出,对于中美两个大国,未来发展的唯一道路是要实现共赢,加强沟通协调,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913日是素有中国外交官的摇篮之称的外交学院建校六十周年纪念日,此次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全国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会议也是该校庆祝六十周年所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

 

4中国社会科学报(图片频道)

国际关系理论领军学者纵论国际秩序走向

    进入新世纪,国际体系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酝酿改革,国际秩序的构建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议 题。914日,由外交学院主办的国际秩序的构建:过去、现在和未来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全国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会议,在外交学院沙河校区召开。图为914日,国际秩序的构建:过去、现在和未来学术研讨会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吕家佐/摄,作者:毛莉 20150914 17:20 版权图片 请勿转载,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程可心 )

 

5CRI国际在线

国际新秩序怎么建?西方知名学者认为超级大国将不再有

  2015-09-16 16:19:15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编辑:赵妍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张薇、魏宇晨 实习记者 李漪茗):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926日至28日赴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的70年后,重塑国际秩序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也正在思考这一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未来国际新秩序将呈现何种态势?中国在新建秩序的过程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多位国际知名学者表示,未来将不再出现超级大国,新兴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建设。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和地区支持和认同的国际秩序,是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建立起来的联合国框架和围绕这个框架形成的一系列机制。不少国际知名学者都认为,国际秩序需要与时俱进,这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王赓武提出,由一个超级大国主导国际秩序,已经不足以应对当今国际局势,目前国际体系中有一个超级大国,就是美国。但是现在美国越来越难以维持它在国际事务中的绝对支配力。随着全球经济中心由西方向东方转移,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文明已经传递到东方世界,比如科学技术、先进思想、资本营运等,现在全世界都在共享,东方国家得以接受、学习并驾驭它们。一个超级大国是不够的,目前,我们需要尽快找到一个国际新秩序,以改进1945年二战之后由战胜国制定形成的国际秩序,直到有一天形成一个永恒稳定的国际秩序。

  欧洲不少著名的国际关系研究者也赞同这样的观点。公认的西方国际关系学及安全研究领域的理论泰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巴里·布赞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随着国家间权力不平等的消失,一个没有超级大国的世界新秩序将被构建,未来国际秩序将走向何方?因为其 他的国家也在崛起,(推动国际秩序改革)的动力在加强,比如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崛起,缩小了世界范围的不平等。1920世纪以来,国家间权力不平等在不断缩小,并处于消失过程中。按照这样的逻辑,未来不会再有超级大国,不会再有全球主导地位的国家存在,只会有一般意义上的大国。

  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巴里·布赞被视为是英国学派的领军人物和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而近年来影响越来越大的英国学派,已经开始挑战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在国际学术界的主导地位。巴里·布赞以英国自身发展为例,强调一两个国家主导国际体系,这并不符合自然规律,因为超级大国,是不可持续的。想想就知道,一两个国家来主导整个国际体系是非常奇怪的事。以当年仅有3000万人口的英国为例,19世纪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不符合自然规律。中国在崛起,其他国家也同样在崛起。我认为,世界正朝着一个没有超级大国的未来演进,世界将向着分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建设性变革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不少西方学者都认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是中国为此提出的方案之一。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颇为看重亚投行的作用。他认为,美国应顺势而为,加入而不是抗拒 亚投行,亚投行被世界占支配地位的经济体迅速接受。作为一些既有大国,尤其是美国,也许很难从中受益。美国曾认为其他各国会继续跟随它的决定,但是,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付出较小代价,正在由国际规则接受者向规则缔造者转变身份。一旦一个新的国际机构建立,将难以摆脱它。中国十多年来遵守着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秩序。现在,亚投行是一个转机。如果美国过去几年在追求智能策略,它就会申请加入亚投行。并非是因为现实主义,而是能在该组织中拥有话语权。古语有云:如果你无法打败他们,那就加入他们。

  更有不少学者都认为,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国应摆脱与中国零和博弈式的竞争性关系。

  在研究者看来,国际秩序未来走向夹杂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多极化却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巴里·布赞就在日前参加由外交学院主办的国际秩序的构建:过去、现在和未来学术研讨会时提出,去中心的全球化,将成为未来国际新秩序的理想方式之一,这需要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所有国家共同努力,我们将处于一个我称之为去中心的全球化过程中,没有超级大国来主导管理国际事务,将会有一系列大国或区域强国纷纷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世界或将向着区域化、地区化方向发展。届时,我们将关心资本主义化的去向,或者能否为他们找到一个更加中立的名称。但是对我来说,去中心全球化将是最理想的方向。

  颇有意味的是,西方的国际关系研究者们还普遍意识到,信息化时代唤起了全球政治的觉醒。多位来自欧美的学者对新兴国家参与国际新秩序建设的积极贡献表示认可,不过他们也坦陈,新兴国家推动国际秩序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注关于此次会议的报道于2015917日早700-900FM90.5 第一资讯栏目播出)

 

6、其他媒体的报道:

    CCTV4台将于习近平总书记出访美国前一天(921号)以中美关系为题,报道我们此次会议的内容。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报还将在近期专版刊文报道此次会议的相关内容,Beijing Review将于下期结合联合国成立70周年,还将再次报道此次会议。中国网、中国青年网、环球网、海外网、凤凰资讯等各大网站转载了此次高端论坛信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