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学术沙龙简报
时间:2009-05-27
5月26日下午,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于系资料室举办了首次学术沙龙活动。本次讲座由雷建锋博士主持,参加沙龙的主要有外交学系部分老师和部分博士生。本次沙龙的主题是——国际关系视野下的社会运动。主题发言人是来自于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吴强博士。吴博士早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后赴德国留学,在汉堡大学获得法和经济学硕士,2008年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所)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此前曾经在福建社科院台湾所从事台湾政党政治和民主化研究,在德国之声担任记者和政治评论员,对欧洲和中国的社会运动有深入研究。
吴强博士的发言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首先,他分析了社会运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他简要回顾了18世纪中叶的社会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随后重点讲述新社会运动,特别是发端于新世纪的全球化的社会运动。他认为这次社会运动以文化认同为主旨,而不再以生产关系的变更为诉求。新社会运动由四部分组成: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性的社会网络、跨国联盟和跨国社会运动。1998年智利前总统皮诺切特在伦敦被捕就是跨国社会运动对国内政治产生影响的典型例子。传统的国际规范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为基础,这种秩序以规则的建构和维护为目标;而以社会为中心的跨国社会运动,则经常会起到打破规则和建立、加强、执行和监督新规则的作用。社会运动的天生使命就是修改现有的国际规范、机制乃至制度。
吴强博士的发言的第二个问题是全球民主化的转型。吴博士将这个问题具体到四个方面讲述:1 如何认识民主转型的转型和颜色革命。2 如何认识国际关系民主化。3 如何认识国内变迁和国际关系的相互影响。4 如何以社会运动的视角看待达赖集团举行的“自由西藏运动”以及该运动在西方社会的影响。5 新冷战问题。在讲述这几个问题的过程中,吴博士旁征博引,提出了很多案例和独到的观点。他认为,国际社会本身包含两个层面:国家组成的社会和全球市民社会,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往往关注前者,而对后者注意不够。国际关系民主化一方面体现为国家之间地位的平等、国家参与国际事务机会的平等,还体现在国际行为体的多元化方面。全球化时代的西方社会运动可能是我们今后研究和外交实践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吴强博士发言后,本次沙龙的主题发言评议人杨晖博士对吴强博士的发言进行了精要的简评,并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吴强博士都一一作答。随后陈奉林副教授、熊炜副教授和扬帆博士都提出了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并和吴强博士进行了交流。博士生黄超同学结合自己的论文向吴强博士请教,吴博士做了相关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