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第八次学术沙龙简报

 

3月23日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八次学术沙龙在系图书资料室举行。本阶段的学术沙龙旨在检验和交流青年教师的近期研究成果,也为我系学术传统地传承和学术团队地打造提供良好的途径。

本次学术沙龙由政治学与公共管理教研室的杨晖讲师做汇报,交流议题是“传统政治思维对国际体系的构想——‘报’观念作为国际体系的基础”。

汇报人首先阐明,本次汇报的研究成果不具有国家或政府层面的政策辩护和指导目的,而是基于中国传统政治的思维逻辑,对当前国际体系理论给予声张和反思,目的是向全球化的世界发出中国对国际体系思考的声音。

汇报人认为,国际体系之于国际关系犹如古代城邦之于古典政治,国际政治也就是一个体系政治。当前三种主要的国际体系理论都有各自的理想性设想,但无论是强调变革过程的自由主义国际体系理论,或是强调变革结果的现实主义国际体系理论,抑或强调变革目标的激进主义国际体系理论,都有其争议和困境。那么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客观上对现有国际体系已构成改变和冲击,当前的三种国际体系理论能否解释中国崛起带来的变革?汇报人认为不能,因为中国国家实力的上升,首先不是单纯仿效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因此需要基于中国的特征与实际给予解释,其次即便是承认了中国在某些方面汲取或复制了发达国家的模式(如自由贸易、市场经济),那么就是说发达国家的现在就是中国的将来,那么是否意味着目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将是中国的下一步?所以综合这些外在的因素,有必要提出中国对国际体系的构想。
    就内在因素而言,中国对国际体系的构想其重要的思想来源就是传统的政治思维。中国的传统政治思维体现与“学而”与“为政”即“学政关系”。所谓“学”即知识体系的创制,体现为“学无新旧、中西、有用无用之分”,其之于国际体系则是中国在自己的立场上,审视国际体系的变化与趋势,并形成自己的思想知识体系;所谓“政”则是中国的思想知识体系对国际社会的看法和主张。这样,中国国际体系的构想既有了自我圆说和自我解释的意义,同时也具有了成为典范的可能性,

就中国国际体系而言,目前只是一个构想,其基础是传统政治中的“报”观念。所谓“报”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言说中具有三重含义:相互联系、互惠和责任确认,就国际体系设想而言蕴含着三个命题:“天下观念”的包容性,“君子国家”的典范性和“等级责任伦理”的规范性。

在结束部分,汇报人重申,所谓中国国际体系是指作为文明认同的文化国家(culture/civilization-state)——中国,对当下民族国家(nation-state)国家体系的反思,着重于典范性建设和自我完善,而不具备观念灌输与价值输出的功能。

与会教师就“报”概念的歧义,人治与法治,伦理与法权,现实的可操作性以及价值意义展开讨论。外交学系主任王春英教授、副主任夏莉萍副教授到场做了指导和点评。

 

 

                                                (杨晖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