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第十二次学术沙龙简报

 
    6月22日下午2:00-5:00,外交学系于系资料室举办了第十二次学术沙龙活动。此次活动分为两大板块,首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美国研究》期刊主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执行主编赵梅老师就“国内学术核心期刊用稿及学术规范”的主题进行发言,随后由系公共外交教研室欧亚老师做“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公共外交的传播策略”的主题发言。外交学系院系领导及青年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赵梅老师以《美国研究》、《国际政治研究》为例,介绍了这两本期刊的历史沿革、办刊宗旨、栏目设置以及审稿流程和用稿标准,并结合正反两面的案例,从学术论文的问题意识,以及论文写作的摘要、注释等方面对何为规范和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界定。赵梅老师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了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问题,提醒青年学者爱惜学术声誉,切勿发生一稿多投,以及大段引用他人观点、思想不注明出处、文章整体思想来自他人不注明出处等剽窃行为。赵梅老师的发言帮助与会青年学者进一步明确了学术规范,并在论文写作、投稿方面开拓了思路。
欧亚老师的主题讲座“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公共外交的传播策略”针对旧媒体到新媒体技术演进过程中信息传播模的变化,剖析了公共外交传播环境的变革,指出新媒体环境下公民个体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共享者;信息不再仅仅从政府、组织、机构流向公众,有效的反向信息流动也成为可能,公民真正获得了参与国际传播的渠道工具。同时,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国家之外的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以及国家之内的民间组织和个人,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直接地参与到国际传播中,国家政府的国际传播主体地位面临挑战,从技术层面上也更难对信息流动进行控制。
    欧亚老师认为,对中国而言,这至少意味着从技术层面上公共外交具备了发展的演变动力,并提醒我们值得尝试的行动路线:首先,相信并依靠公众力量,以重要议题上的民间发声构建多元话语体系,协助突破西方媒体的舆论垄断。借力社会公众话语力量,不应该是面临突发事件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中国公共外交长远的战略考虑。这需要国内民主、多元公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以及政府在表达资源和机会上向社会的让渡。其次,从国家层面上,需要进一步改变被动防御的公共外交思维,利用新媒体积极持续得同目标受众进行互动,增进了解,赢得支持,以获取影响力。
    讲座主题引起的与会青年学者热烈讨论。施展老师提出,出于政治治理等方面的原因考虑,发展中国家对新媒体的管制较为严格,新媒体的出现或许并不能完全打破旧媒体时代发达-发展中国家之间失衡的信息生态,甚至有可能加剧信息落差。李浅虞老师结合自己过去的工作经验提出,公共外交的信息传播要想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从传播技巧方面加强专业化设计。牛仲君老师则对我国公共外交实践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公共外交宣传的重点应该是国外精英阶层和意见领袖,避免各个方面平均用力,却事倍功半。讨论认为,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体系中,中国话语经常被边缘化或处在防御状态。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提供了新的信息渠道和新传播方式,而在传播主体去中心化、多元化的情况下,如果不主动进行传播,竞争影响力,其他力量就会去竞争。新媒体给中国公共外交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对于机遇我们是否能够把握,以开拓公共外交实践的新局面,要取决于我们面对机会和变化时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来进行制度建设、资源整合,以及理念上的革新。
 
(欧亚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