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第十七次学术沙龙简报

    2012年4月26日下午,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十七次学术沙龙在系资料室举行。
 
    本次学术沙龙的主持人为朱丹丹老师,发言主题为“重塑国家观念之于对外政策分析:几点思考”。选择以此为题,源于发言者在考察共和国对外政策决策案例的过程中,感到为避免案例实证研究落入自说自话或者历史宿命论的泥沼,需要一种关于国家的理论,从哲学、制度和实践角度来讨论“国家”应该(可能、实际)是什么,做什么和为了什么。有了这个理念基础,才能进一步探讨国际社会在结构、政治和制度上对国家性质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反之亦然)。通过对相关学科发展和演变的综述与分析,主持人指出,自冷战结束至今,西方知识界业已在颇为宽泛的框架下建立了现代国家观念,并以此为核心参照物,界定代表国家的政治行为体行使内外职权的度量分寸。在主持人看来,将这一整套对外政策分析观念和参照系应用于针对具体国家对外政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思考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其他老师随后围绕此主题,就以上观点对实证研究的指导价值、实现方法、具体效用以及如何从政治学角度对有关想法进行梳理、归纳和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有的老师提出,这样的主题切入虽颇有启发性,但受限于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究竟如何应用于具体国别实证研究,尚需一番斟酌;有的老师由生发此主题的历史案例产生疑问,历史研究的学术目标应该如何定位,是传统意义的记注藏往,还是应该再往前迈步,力图撰述知来,由过往而思当下,就今日而谋未来;有的老师则从对外政策分析学科中发展出来的实证和建构研究方法入手,探讨如何将它们应用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还有老师从政治学专业角度对以上发言进行梳理和归纳,从国家构建之价值性要素和物质性要素两方面来阐释近现代民族国家产生过程中出现的观念和事实的混乱。同时有老师着眼于如何将发言主要想法落实为著述,建议沙龙主持人将不同历史时空内西方国家观念和中国国家观念的产生和演变做系统整理和比照,以共产主义革命政党理想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内化和演变为实践考察基础,来做一个政党理想与国家身份的大题目。
 
    经过讨论,大家并未就问题的各个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各位老师从不同专业视角和兴趣点来探讨一个宏观主题的意义和实现路径,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不过,从讨论过程中产生的那些观点、疑问和建议来看,老师们通过交流各自的看法,的确产生了不少值得深入探究的思想和智慧火花。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供稿
2012年4月30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