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次学术沙龙简报
时间:2012-11-04
2012年10月31日下午,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二十次学术沙龙在系资料室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外交共同文化:概念、传统与变革”,由熊炜副教授作专题汇报,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青年教师10余人参加了讨论。
熊炜认为,人们常将“外交”一词等同于外交政策(对外政策),但两者却有着显著差别。外交政策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这些政策对他国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和国际环境中的各种关系施加影响,它可被看作是一国对外关系的总和,而外交则是指主权国家及其官方授权代表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对国家间关系进行管理。外交既不等同于外交政策,也不是国家的外交体制,外交活动的核心是外交行为体之间的持续互动交流,而有效实现交流和沟通依赖于一种共同文化的存在。在外交活动中,外交共同文化是指外交官作为特定的群体经过历史传承所共享的符号和意义体系,这些体系不仅规范着外交官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的态度,而且通过外交规范和外交交往的礼宾仪式使之礼仪化。
在外交学研究中,学者们长期以来习惯于仅从外交政策的角度来研究外交,而忽略对外交共同文化的探讨。由于近代欧洲国家在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同质性”特点,各国外交家对保持传统的外交共同文化具有广泛共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外交文化革命”并未改变传统外交文化的基本特点,然而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外交共同文化面临着重大挑战。外交未来能否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并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取决于网络时代的外交共同文化的建立和发展。
高飞和任远哲指出,意式外交与法式外交之间的区别很大,但熊炜的研究过分强调二者间的连续性,应做进一步澄清。任远?同时也认为,《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签订说明外交共同文化在二战后是加强了,而非如熊炜所认为的那样,外交共同文化在二战后有所削弱。徐晓红针对多边外交对外交共同文化的影响谈了自己的看法。与会教师还就网络时代外交共同文化的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沙龙对大家拓展学术视野、交流研究心得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