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第二十一次学术沙龙简报

 

2012年11月21日(周三)下午两点,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二十一次学术沙龙在系资料室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试论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建立——兼论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李潜虞博士就此话题做了主题发言,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几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沙龙活动。

李潜虞博士指出,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晚清政府接受外国公使驻华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1,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1840年以前),这是清朝统治者对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完全排斥的阶段;2,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天津条约》签订以前(1840年-1858年),这是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出现一些萌芽的阶段;3,天津条约签订以后到外国使节正式觐见同治帝之前(1858-1872),这是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基本建立的阶段;4,外国使节正式觐见同治帝之后(1873年以后),这是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完全建立的阶段。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漫长曲折的过程,主要原因是清朝统治者的华夷体系思想对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抵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华夷体系思想逐渐被削弱,外国驻华使节制度才逐步发展起来。华夷体系思想与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

随后,参加沙龙的各位老师对于李潜虞博士的发言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位老师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首先,应对“华夷体系思想”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地指出它的定义。其次,发言中所涉及的华夷体系思想与外国驻华使节制度是两个层次上的东西,谁为因谁为果还可以进一步讨论。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也有可能是传统守旧思想衰落的原因。第三,如何证明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对晚清时期洋务派的言论应做更加深入的分析,他们的言论不足以成为华夷体系思想衰落的证据。

参加沙龙的各位老师还就与发言相关的其他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位老师表示,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对于激发研究兴趣,提出创新观点,交流研究心得都有较大的帮助。沙龙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