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系举办“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讲座简报
2015年5月27日下午2-4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先生来我院沙河校区,为师生举办了一期“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的讲座,此次讲座是外交学系“公共外交论坛”的第五期讲座,郑启荣副院长主持了此次讲座。
赵主任首先为大家厘清了“公共外交”的概念。他指出,美国最初的界定强调推行自身的标准;日本的界定强调提升国家的存在感,不过两者的落脚点都在于通过塑造他国民意,实现本国利益。进而,他通过分析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和公共事务的区别,将公共外交界定为:“一国政府、社会组织等从各种角度向外国公众表达本国国情、说明本国政策、解释外国对本国的不解之处,并同时了解对方的国际交流活动。目的是提升本国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国际环境,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他特别强调,要把一国公众针对他国政府的活动也归入公共外交的范畴,从而将公众从客体提升到主体的地位。这一观点也为大家理解公共外交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一部分,赵主任还专门介绍了网络外交的内容。网络外交作为一种新公共外交形式,传播迅速、受众广泛、穿透性强,尽管我们尚无优势,但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接着,赵主任强调公共外交是跨文化交流活动。他结合生动的案例,指出跨文化主要指跨语言、跨生活习惯、跨宗教以及跨意识形态。赵主任表示,我们很多人都懂外语,但是跨语言未必能跨文化,这需要我们树立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
继而,赵主任讨论了公共外交推动文化和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为什么文化要走出去?因为文化是塑造“国缘”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对于企业走出去,他指出,企业家要走出国门,愈加需要面对他国的整个社会,既有挑战也充满机遇。而企业家如何做公共外交?他们不需要义正言辞代表中国去说话,只要讲好他们自己的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13亿页《中国读本》中的一页,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那一页。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众的文化素质是公共外交的基础,不过中华文化的提升是个世纪任务,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最后,赵主任就各国如何开展公共外交的竞争、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以及宗教信仰自由等问题回答了学生的提问。
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供稿
2015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