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体验劳动智慧——外交学系成功举办劳动教育活动
2024年5月8日,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团总支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成功举办以“走进非遗”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本次活动由外交学系刘雪平老师、辅导员杨阳老师及教秘黄迪老师带队,约50名本科学生和留学生共同参与。在实践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古建筑中的劳动智慧和工匠精神。
活动伊始,同学们依次参观了先农坛、观耕台、地祇坛等明清古建筑遗址。同学们站上观耕台,眺望“一亩三分地”,亲身感受了其中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蕴。
随后,同学们先后进入拜殿和太岁殿,近距离欣赏了明镜藻井与天宫藻井。明镜藻井由金丝楠木雕刻而成,其上雕龙盘绕,形制细腻考究,栩栩如生;太岁殿中的天宫藻井上下共分六层,有力士托举、祥云环绕,巧夺天工。通过学习,同学们对我国传统建筑技术和构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体会到了中国传统工匠的劳动智慧,并深刻认识到了传统工艺传承的重要意义。
在随后的劳动活动中,同学们认真倾听了老师对敦煌历史及其艺术特点的讲解,并在指导下有序分为两组,亲手体验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在壁画沥粉贴金活动中,同学们通过涂胶、按压、揉搓等步骤为图画附上金箔,予以其灵动富丽的新特色。第二组同学则体验了古建彩画技艺之一——起谱子:他们起笔勾勒、落笔铺色、精雕细琢,感受到古代建筑中的劳动智慧。体验过程中,学子们不仅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深和敦煌美学的魅力,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还明晰了自身作为文化传承者与传播者的使命与责任。
通过此次“走进非遗”劳动教育活动,外交学子不仅学习了古代建筑学的有关知识,意识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还在动手实践中领悟了传统彩画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内涵,进一步理解了传统工艺中的劳动之美、劳动智慧和中国的大工匠精神。这不但增强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还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了具象、切身的学习和交流,增加了同学们作为外交学子对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大家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在未来以切实行动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外交学子“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素材。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2024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