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与瑞士人道主义对话中心联合举办系列学术活动
2025年9月19日—21日,正值外交学院建校70周年校庆之际,外交学院与瑞士人道主义对话中心(Centre for Humanitarian Dialogue, 简称HD)合作举办国际冲突调解系列学术活动。本次活动分为闭门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模拟推演三个部分,汇聚中外专家学者,旨在探讨中国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创新路径,推动国际冲突调解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系列活动由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和外交谈判模拟与数据分析实验室承办。
一、闭门研讨:中外学者共话国际冲突调解
9月19日,首场闭门学术研讨会以“国际冲突调解:中国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创新路径”为主题拉开帷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学、外交学院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与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阿联酋外交学院和HD专家团队成员齐聚一堂,展开深度研讨。
二、专题讲座:解析独立调解机构的实践经验
9月20日晚,HD中心调解支持与政策部门(MESU)主任Katia Papagianni博士在外交学院沙河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作题为《超越传统外交:独立调解机构在武装冲突中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启示》的讲座。讲座由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熊炜教授主持。
Katia Papagianni博士系统介绍了调解的定义和三大核心特征:第一,过程性。调解不是临时的,而是一种持续而有计划的互动过程;第二,自愿性。调解是冲突方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自愿参与的活动;第三,可接受性。调解所达成的协议必须是双方都能接受。她指出,调解贯穿冲突全周期,既可预防冲突升级、管理冲突,也能推动冲突解决。谈及全球冲突态势,Katia Papagianni博士援引数据强调,2024年全球冲突数量达1946年以来峰值,2021—2024年成为冷战后最动荡时期,冲突不仅涉及国家内部的行为体,还包括参与其中的国际行为体,这类“国际化冲突”的增多更让调解难度升级,但也凸显多元协作的重要性。
围绕调解的过程和技巧,Katia Papagianni博士指出,调解的过程可划分为预谈判前阶段、预谈判阶段、正式谈判阶段和执行阶段,但这一划分只是大致的框架图,实际调解中需非线性推进。调解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调解的目标常常随冲突而改变;调解的议题排序上,可采用“从易到难”“从难到易”等策略;谈判形式可采用穿梭外交、近距离会谈、1.5轨会议等。
在提问互动环节,在场学生踊跃举手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三、模拟推演:在调解实战中提升外交能力
9月21日,国际武装冲突调解模拟推演活动在外交学院沙河校区图书馆书吧举行。外交学院特聘教授岳斌大使、中国外交培训学院教务部副主任李玮等莅临指导。HD执行主任David Harland以视频形式发表致辞。
HD调解支持与学习事务专员Valère De Riedmatten指导外交学院同学参与模拟推演活动。通过对同学们的提问和引导,Valère De Riedmatten对开展调解的分析维度、核心原则、流程设计、重要步骤、核心素质等进行了讲解。他介绍了本次模拟调解活动的安排,即通过设定虚拟的L国和T国的国家间冲突情景,将所有学生分为4组,每组有2名HD调解员、L国的政府和军方代表各一名、T国的政府和军方代表各一名。冲突双方在调解员支持下先开展单独的双边沟通,后举办会面并谈判,最终双方争取达成协议。每组配1名HD教练进行指导。模拟推演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活动最后,外交学系主任熊炜教授对HD的专家和团队致以诚挚的感谢,对各位同学的积极参与的精彩表现表示肯定,并与Katia Papagianni博士共同为参与活动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
本次举办的系列学术活动,既是对外交学院 70 周年校庆的学术献礼,也成功搭建起中外冲突调解研究的交流平台。通过多维度的交流互动,中外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共同为应对复杂国际冲突寻求解决方案,深化了国际调解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育更多具备国际视野与实践能力的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