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琢匠心+翠点华章“——外交学系“走进非遗”劳动实践活动成功举办

2025年5月28日,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在中国工艺美术馆成功举办“制玉点翠——外交学系‘走进非遗’劳动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辅导员杨阳老师带队,近50位同学共同参与。

实践活动分为两大环节,主题展览参观与非遗手工体验,全方位展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丰硕成果。

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依次参观了《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和《文脉华滋——中国工艺美术基本陈列》两个展厅。展馆内,从京剧、昆曲等传统表演艺术,到刺绣、年画、石雕、木雕、榫卯结构等六十项传统技艺,系统呈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互动体验区,学子们热情高涨,特别是舞狮体验环节,大家争相佩戴狮头道具,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被誉为"四大翡翠国宝"的珍品——岱岳奇观、四海欢腾、含香聚瑞、群芳揽胜。这些凝聚着匠人心血的杰作,完美诠释了"守正创新、继古开今"的精神。同学们纷纷驻足观赏,用镜头记录下巧夺天工的玉雕、精美绝伦的双面绣、栩栩如生的象牙雕等艺术瑰宝,深切感受到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创新活力。



在非遗手工体验环节,同学们被分成制玉、点翠两个小组,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古法制玉组的学子手持刻刀,在玉料上精雕细琢,刻绘心仪的图案,并以金粉点缀,制作出古朴典雅、独一无二的玉牌挂件。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反复打磨过程中,大家深刻体会到玉雕技艺所承载的匠心与耐心。



点翠组的同学们则通过拓稿、剪羽、胶合等工序,将翠羽精心粘贴于铜胎上,制作出流光溢彩的仿点翠饰品。亲手实践不仅让大家掌握了点翠工艺的基本技法,还让学子们深入了解了这项工艺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将这次沉浸式的参观体验分享到朋友圈,还记录下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王若涵:在体验非遗项目——点翠的过程中,我深深叹服于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毫厘之间,乾坤无限。正是他们将巧思化作轻盈的翠羽,镌入钿片,让翠蓝与金黄碰撞交响,点缀了历史,惊艳了时光。

赵雨晴:参加这次非遗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来自安徽的昆曲戏台古朴而庄重,苏绣独特的双面绣精致典雅。除此以外,木雕、藏医手册、非遗风筝等多种多样的手工艺品让人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魅力。最令我难忘的是亲手体验点翠制作的过程。当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镊子,试图夹起一片羽毛时,我才意识到点翠是一项多么困难的技艺,真切体会到每一件精美的非遗作品背后,都是匠人无数个日夜的打磨。

麻原硕:携三五好友,赏大千巧精。惊叹于薄陶微雕,笑闹于舞狮游龙。更入工坊,循习古法,制得玉璞。剖刀飞转,玉屑轻扬。师父笑看菜鸟互嘲,掌中顽石却也初绽光华——此乐非观瞻可得,于指尖叩问千年玄机巧思,亦与先辈心意相通。

周杨岚:这是一次很难得的经历,能亲自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体验非遗制玉活动。观赏了馆内镇馆之宝的玉器后,再自己动手雕刻玉牌,才体会到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稍不留神就会刻错、刻歪,甚至刻痕深浅不一。我感到惊叹,匠人们的细致与高超技艺让人佩服,也为我们中国的非遗文化感到骄傲。

非遗技艺历经千年仍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和丰富性,离不开一代代手艺人的匠心坚守。本次活动不仅让外交学子们亲身感受到非遗传承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拓宽了大家的文化视野,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培养兼具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外交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简报:王书畅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2025年5月30日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