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对接与合作共赢”国际会议简讯

 

跨越东海的政策与学术研讨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对接与合作共赢”国际会议简讯

 

  2016年8月1日至6日,由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和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对接与合作共赢”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一艘在东中国海上航行的日本“和平之船”上召开。

  会议由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教授策划并主持,日本“和平之船”、北京地缘战略研究与发展协会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共同协办。与会者来自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新加坡、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伊朗等15个国家,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他们有的是前驻外大使和将军,其他则是各国智库的知名学者和大学教授。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的梁晓君副教授和将入职的陈实博士,以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北京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学者亦参加会议。外交学系的任远喆副教授和外交学专业部分博士生参加了上海会议。这一会议的宗旨是,为了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学者共同探索合作之路,进行政策沟通,从而推进更大范围、更深度、更高层次的亚洲沿海国家间的区域及跨区域合作。与会者先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出席了题为“海洋和平与合作论坛”的研讨会,进而登上“和平之船”,在从上海到冲绳,再到长崎和福冈海上航行过程中进行深度学术研讨和交流。

  8月1日上午,首先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召开题为“海洋和平合作论坛”研讨会,由该院的战略研究所所长吴莼思研究员主持,该院的陈东晓院长和外交学院的苏浩教授致辞。来自北京和上海的中国学者和国外与会者就如何推动海洋和平,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间的合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而为海上的正式会议的召开进行了很好的预热。会后与会者参观了上海市容,国外学者对上海先进的城市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月1日晚与会者登上了名为“和平之船”的巨型邮轮,开始了东中国海的海上航行。正式会议在海上航行的过程中召开。会议分别就“海上丝绸之路与推进海洋和平合作建构”、“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间的战略与政策”、“东北亚国家对海上丝绸之路合作的地位与作用”、“东南亚国家在海上丝绸之路合作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南亚国家在海上丝绸之路合作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与陆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的分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这些来自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学者们在会议发言和讨论中,都充分肯定了一带一路倡议给沿路国家的发展以及区域内安全合作、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带来的机遇。例如,韩国学者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与韩国的“欧亚倡议”对接起来,推动韩国在东北亚合作中的催化剂作用。日本学者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有助于中国与海洋国家间的互信和合作关系的建立。菲律宾和越南的学者对“海上丝绸之路”持较为正面的看法,认为可以通过合作,缓和矛盾,在维护和平的框架下实现区域整体发展。马来西亚和文莱学者则强调一带一路将促进文化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印尼学者强调印尼高度重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并设有专门机构进行对接。柬埔寨和缅甸学者均表示他们需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中国的投资,希望一带一路倡议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印度学者则强调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通过产业合作,促进南亚国家间经济发展得到提升。孟加拉和斯里兰卡学者明确表示,他们的国家最早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且已经开展了不少合作项目。伊朗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价值在于可以成为有别于西方的价值链,彰显东方价值,如家庭、和谐、合作等。越南和斯里兰卡学者也谈到一带一路倡议在构建亚洲共同身份和共同价值观方面的意义。台湾和香港的学者则试图探索“一带一路”框架下自身应该有合理的定位。

  当然,国外与会者对一带一路倡议也并非没有疑义。有的东南亚学者试图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背后的地缘政治战略目的,以及中国进行过剩产能转移的行为。有的南亚学者怀疑中国擅长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是否是区域国家的真实需求,认为中国应该就其对外战略增加透明度。中方学者则在会议上积极引导,强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向亚洲国家发出和平合作的建设性倡议,通过亚欧大陆国家间的合作,形成一连串的“葫芦模式”的连接,最终建构一个共享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与会者还在“和平之船”上与船上旅游的乘客进行了“大使论坛”,与会者中的来自越南、泰国、柬埔寨和斯里兰卡的四位前任驻外大使与乘客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结合他们自身的外交生涯,介绍了他们对于亚洲国家间海洋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回答了来自日本和韩国听众的问题。

  这次学术交流活动除了会议之外,还到冲绳参观了琉球王宫和二战和平纪念馆;在长崎则与长崎大学废除核武器研究中心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参观了原子弹爆炸纪念馆和当地的反对日本二战劳工私人纪念馆;在福冈则考察了当地商业活动。

  总之,在船上召开会议的六天期间,各国与会者同吃同住同行,会上长时间的坦诚交流,会外一起参观访问,相互间结下深厚的友谊。最后,在日本福冈的告别晚宴上,大家一致沿用一位学者在分析亚洲合作时提出的“葫芦模型”,自称为相互间是亚洲命运共同体中的“葫芦兄弟”。

 

  (外交学系 梁晓君 供稿)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