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6日下午,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十九次学术沙龙在外交学院展览路校区系资料室举行。
本次学术沙龙的主持人为高飞老师,发言主题为“东亚地区合作机制构建中的历史文化因素”。当今世界处在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伴随中国的和平发展,未来国际体系必然会被注入更多中国元素,国际关系理论建设要求我们更多关注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近年来,中外学者热衷研究东亚地区的传统秩序,探究推动东亚地区合作的途径,力求化解现有矛盾。中华的传统文化是爱好和平吗?如果是,东亚文化圈中的中国、日本、韩国、越南之间为什么会充斥大量的领土纠纷和“历史问题”?如果中华传统文化不能解决这些现实矛盾,那么它对未来国际体系建设有何意义?本期沙龙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综合而言,民族国家的出现推动了近代全球国际社会的形成、规范和发展,然而今天国际政治中围绕民族国家出现了一个政治悖论。一方面,民族国家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国家又阻碍了国家间的合作,加剧了全球矛盾。全球化要求世界各民族在历史的革故鼎新中不断更新转化。通过解构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以及东亚从中华文明体到近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变迁过程,发掘东亚的传统文化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发现当代东亚地区“领土争端”、“历史问题”矛盾的根源,也有助于我们借助中华传统文化解决当代全球性挑战,构筑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世界秩序。
熊炜、梁晓君、牛仲君、陈涛、朱丹丹、李潜虞、陈雪飞、欧亚、杨晖、徐小红等老师围绕此主题也先后发言,就以上观点从研究视角、实现方法、具体效用以及如何从政治学角度梳理、归纳和总结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特别是对朝贡体系中所体现的等级秩序与当代世界的主权平等之间的差异方面提出了坦率的看法。
经过讨论,加深了大家对问题的理解。各位老师从不同专业视角和兴趣点来探讨一个宏观主题产生了不少值得深入探究的思想和智慧火花。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