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历史上的文明交流与融合”研讨会
时间:2008-05-12
2008年5月10日,为期一天的“东方历史上的文明交流与融合”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1103会议室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新加坡、韩国等地的学者齐聚外交学院,对东方历史上的文明交流与融合问题畅所欲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此次研讨会获得了对文明交流、融合与冲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
5月10日上午9时研讨会正式开始。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交管理系主任王春英教授主持了开幕式。王春英教授首先介绍了出席此次研讨会的各位来宾,随后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教授、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郝雨凡教授、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鲍绍霖教授先后致辞。东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鉴古筹今。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对今天东西方的交流与合作有诸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可以对当今的问题做出有益的解释。
研讨会由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第一阶段的主题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交汇”。来自澳门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黄枝连教授担任会议此一阶段的主持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学系谢丰斋教授介绍了近代欧洲早期文明的特点,以及近代以来向外扩张的情况;莆田学院林震副教授通过对亚洲的台湾和韩国民主的对比,研究“亚洲式”的民主,并分析了东西方民主的不同;外交学院外语系苑崇利副教授介绍了日本引进外来文化的三个阶段,日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的民族特征以及日本文化的特点。观点新颖独特。外交学院国际关系所所长王帆教授从同异之辩、东西之别两方面对“西方误解中国”这个问题做出了深入浅出的解析;在此次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历史系董经胜副教授重点讲了墨西哥华人的历史与现状,并指出,墨西哥华人问题的根源在于墨西哥上流社会对外来人的价值偏见。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的鲍绍霖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要辨明中国民主化与现代化的真正目的与付出的代价。
会议第二阶段的主题是“合同异,辨东西: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动”。新加坡海南会馆文教部主任、《联合早报》高级编辑韩山元先生首先发言。他认为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的新加坡,很值得中国学习参考。外交学院苏浩教授用自然界的蝴蝶效应和混沌学理论来解释社会科学,开启了新的视角,令与会代表耳目一新。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史桂芳教授主张研究日本近代的历史,以史为鉴,促进当今中日关系的发展。澳门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郝雨凡教授回顾了过去一百年间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倡导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避免傲慢与偏见。外交学院赵铁生老师从东西方的物态象征和认识论两个方面来论述东西方文明的特点与融合。赵老师的观点鲜明,思考深刻,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共鸣。
下午,研讨会进行到一个新阶段。在第一部分中,各位学者围绕“东西方文明最高境界的一致”主题展开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的周方冶副研究员发表了他对泰国的三次西化进程及其主要影响的认识。外交学院的陈奉林副教授从大文化的角度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他看到,没有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汇就没有发展,包括衣、食、住、行、音乐、体育等许多方面;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卢静副教授主张在认知与构建中认识东方文化,学会不同文化ㄍ文明间的交流与沟通。接下来,牛仲君副教授通过实地调查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详细分析了中日之间情感上越来越敌视的深层原因所在以及发展的出路。在自由讨论时间,来自北京民族出版社的禹宾熙社长从民族学与国家民族政策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包容不同文化差异的办法。苏浩教授和陈奉林副教授则主张在东西方文明之间必须根据时代发展进行取舍,斟酌损益,去腐生新,积极吸收两种文明的优点。韩山元先生、赵铁生老师、谢丰斋教授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中国崛起以及西藏问题中的文化要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这一阶段中,与会同学对于东西文化的差异等问题提出疑问,在座老师从多角度给予了回答。
第二部分的主题是“综合创新:东方文明的出路”。来自韩国檀国大学的金珍镐教授以一个外国学者的视角,发表了对于中国民主化的独到见解。他的观点无疑是一块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同时,他从总体上肯定了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随后,外交学院外交学及外交管理系主任王春英教授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论述了西方制度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最优模式。黄枝连教授提出3+2+1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融合西方的文明。他的观点,开启一个新的角度,极大扩展了师生的视野。黄枝连教授与韩国金珍镐教授还就中韩历史上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切磋,相互质疑,彼此问难,将这次研讨会引向高潮。
王春英教授主持了闭幕式。陈奉林副教授对研讨会进行了学术总结。参加此次研讨会的老师和同学均表示,这次会议将有助于理解历史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问题,也对理解当前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富有教益。研讨会加深了对这一历史、社会问题的探讨,大家期待着今后能在学术交流方面有更深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