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二次学术沙龙简报
2012年12月26日(周三)下午两点,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二十二次学术沙龙在系资料室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经济援助发放的决定因素:对美国和日本的比较研究”,主讲人是徐小红老师。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几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徐小红指出,作为一种各国经常使用的外交工具,发达国家在提供经济援助时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她提出两个核心研究议题,即援助国在提供经济援助时,其决策过程可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作为主要的施援国,美国和日本在提供经济援助时动机和目的是否相同?就影响援助发放的要素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四种不同的理论解释,比如根据现实主义理论,援助国一般会挑选对本国具有政治和战略价值的国家提供援助;新马克思主义论者则提出援助国本身的经济利益需求是其选择援助对象时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根据理想主义理论,援助国的人道主义考量是促使其发放经济援助的关键要素。着眼于援助国的国内情况,国内政策理论强调援助国的财政状况和官僚运作体制直接影响它对受援国是否提供援助以及援助量的多少。在梳理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徐小红提出了八个可供验证的理论假设,并介绍了她的研究设计,包括变量的选取、分析模型以及相关数据的来源以及回归分析的初步结果。 参加沙龙的各位老师对徐小红的发言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尤其是对于本研究所使用的量化分析方法,老师们提出了不少积极的建议,比如应对相关概念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以及避免对数据进行过多的主观操控等。梁晓君、朱丹丹、杨晖等老师建议在扩充现有数据、增加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实证检验,李潜虞老师也特别指出应注意将量化分析与传统分析方法相结合,使研究更加具体且具有现实和理论指导意义。 各位老师还就与发言相关的其他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时表示,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对于激发大家的研究兴趣、交流各自的研究心得都有很大的帮助。沙龙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
“外交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会议简报
2012年12月22日上午,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在北京郊区小汤山召开了“外交学重点学科建设”研讨会。院党委副书记郑启荣教授、副院长朱立群教授及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系主任王春英教授主持。与会教师围绕着当前外交学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我院外交学学科现有的特点和优势、学科发展的整体规划、下一步建设目标和具体措施等问题踊跃发言,展开了热烈讨论。 大家认为,外交学重点学科建设需凝练特色。学科建设的目标应是一个立体概念,学科建设要与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等结合起来。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这样的一个大好机会,争取把外交学院的外交学学科建设成为中国外交学研究的一面旗帜,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我院现有的外交学学科研究的特点和优势包括外交史研究、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与国际组织研究等。在将来重点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应鼓励各位老师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不断深入,强化“精品意识”,打出品牌。 在各位老师发言结束之后,朱立群副院长从学科建设的原则、建设的内容和管理办法三个方面发表了指导性意见。朱院长提出,外交学学科建设的原则有四点:明确目标、特色立足、开放原则、严格管理。关于外交学学科建设的内容,朱副院长提出,要确总体目标,争取五年建设出一批高质量人才队伍,增强与外界的交流,使外交学院影响力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也要让学生走出去;要将目标细化,形成阶段性目标与整体性目标结合的态势;作为外交部部属院校,我们应重视外交部资助力度大的项目,围绕中国外交政策涉及的范围进行更广阔的政策研究;重视网站建设,定期发布学术简报,将外交学院对外交流及学术成果以简报电子版形式发往全国各地。关于学科建设的管理方法,朱副院长提出了几项具体措施,包括设立学术委员会、严格预算管理、建立工作团队等。 最后,郑启荣副书记做了总结发言,他首先要求系里仔细思考老师和领导们提出的建议。获得重点学科资助是历史性机遇,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动力也带来了压力,因此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第二,要目标明确,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这些都需要前期的精心设计,以现有的团队为依托,建设能力最强的团队来参与到具体工作中来。我们既要明确自己的优势,也要认清当前国际形势发展日新月异和国内外学术力量格局竞争激烈的现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利用好现有资源,优化课程设置,确定重点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第三,要抓好规划落实和制度保障的工作,规划需经过大家认真细致的论证,规划一旦形成,则需狠抓落实,并以制度保证规划的开展,决不能应付了事,为完成而完成,影响到完成的质量。我们是目前国内第一个外交学重点学科,要保证出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和一流师资、建成一流水平的学校,做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 会议持续了近4个小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我系将在此次会议讨论的基础上,尽快拿出一套完整而具体的外交学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为重点学科的建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2012年12月26日 -
第二十一次学术沙龙简报
2012年11月21日(周三)下午两点,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二十一次学术沙龙在系资料室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试论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建立——兼论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李潜虞博士就此话题做了主题发言,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几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沙龙活动。 李潜虞博士指出,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晚清政府接受外国公使驻华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1,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1840年以前),这是清朝统治者对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完全排斥的阶段;2,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天津条约》签订以前(1840年-1858年),这是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出现一些萌芽的阶段;3,天津条约签订以后到外国使节正式觐见同治帝之前(1858-1872),这是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基本建立的阶段;4,外国使节正式觐见同治帝之后(1873年以后),这是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完全建立的阶段。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漫长曲折的过程,主要原因是清朝统治者的华夷体系思想对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抵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华夷体系思想逐渐被削弱,外国驻华使节制度才逐步发展起来。华夷体系思想与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 随后,参加沙龙的各位老师对于李潜虞博士的发言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位老师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首先,应对“华夷体系思想”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地指出它的定义。其次,发言中所涉及的华夷体系思想与外国驻华使节制度是两个层次上的东西,谁为因谁为果还可以进一步讨论。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也有可能是传统守旧思想衰落的原因。第三,如何证明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对晚清时期洋务派的言论应做更加深入的分析,他们的言论不足以成为华夷体系思想衰落的证据。 参加沙龙的各位老师还就与发言相关的其他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位老师表示,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对于激发研究兴趣,提出创新观点,交流研究心得都有较大的帮助。沙龙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二十一次学术沙龙通知
议 题:试论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建立——兼论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 主讲人:李潜虞 博士 时 间:2012年11月21日(周三)14:00—16:00 地 点:外交学系资料室(445) 欢迎对本次沙龙活动主题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参与! -
“‘阿拉伯之春’之后的中东形势与中国外交”讲座简报
受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与外交学院中东研究中心的邀请,2012年11月7日下午,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国际交流室副主任齐前进来我院为广大师生做讲座。讲座题目为“‘阿拉伯之春’后的中东形势与中国外交”。讲座由夏莉萍教授主持,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的部分教师、中东研究中心成员、外交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齐主任的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一、中东形势动荡的背景;二、中东形势动荡的前景;三、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 齐主任认为中东形势动荡有着深刻的背景,表现为四对矛盾:一是人和政府的矛盾,体现在失业率高、长期的家族统治、严重的腐败等方面;二是人和人的矛盾,体现在民众仇恨心理严重、占人口多数的逊尼派与占人口少数的什叶派之间的分歧等方面;三是国家和国家的矛盾,主要是逊尼派掌权国家与什叶派掌权国家之间的分歧、不同国家的战略之间的分歧等方面;四是地区国家和区域外国家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以美欧为代表的区域外国家与中东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 齐主任深入分析了中东形势动荡的前景,他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在近期中东将持续动荡;二是民主和革命并不能解决中东业已存在的矛盾;三是中东地区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四是文明冲突仍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 齐主任认为,在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问题上,中国有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利益考虑,即中国在处理与中东国家关系时,会充分考虑自身的利益;二是理念考虑,即中国会坚持自身的原则与理念;三是战略考虑,目前中国处于战略机遇期,会充分为自身的发展谋求良好的战略环境;四是形象考虑,即在处理中东问题时,中国既会注重自身的形象,也会做出自身的努力。 齐主任的讲座语言生动,深入浅出,既有对中东文化的深刻理解,也有对中东现实的细致分析。在提问互动环节,齐主任就我院师生关注的相关话题,做出了精彩的回答,开阔了师生们的视野,引发了师生们的深刻思考,加深了师生们对中东问题的理解。 2012级外交学专业博士生梅秀庭供稿 -
第二十次学术沙龙简报
2012年10月31日下午,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二十次学术沙龙在系资料室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外交共同文化:概念、传统与变革”,由熊炜副教授作专题汇报,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青年教师10余人参加了讨论。 熊炜认为,人们常将“外交”一词等同于外交政策(对外政策),但两者却有着显著差别。外交政策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这些政策对他国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和国际环境中的各种关系施加影响,它可被看作是一国对外关系的总和,而外交则是指主权国家及其官方授权代表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对国家间关系进行管理。外交既不等同于外交政策,也不是国家的外交体制,外交活动的核心是外交行为体之间的持续互动交流,而有效实现交流和沟通依赖于一种共同文化的存在。在外交活动中,外交共同文化是指外交官作为特定的群体经过历史传承所共享的符号和意义体系,这些体系不仅规范着外交官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的态度,而且通过外交规范和外交交往的礼宾仪式使之礼仪化。 在外交学研究中,学者们长期以来习惯于仅从外交政策的角度来研究外交,而忽略对外交共同文化的探讨。由于近代欧洲国家在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同质性”特点,各国外交家对保持传统的外交共同文化具有广泛共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外交文化革命”并未改变传统外交文化的基本特点,然而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外交共同文化面临着重大挑战。外交未来能否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并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取决于网络时代的外交共同文化的建立和发展。 高飞和任远哲指出,意式外交与法式外交之间的区别很大,但熊炜的研究过分强调二者间的连续性,应做进一步澄清。任远?同时也认为,《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签订说明外交共同文化在二战后是加强了,而非如熊炜所认为的那样,外交共同文化在二战后有所削弱。徐晓红针对多边外交对外交共同文化的影响谈了自己的看法。与会教师还就网络时代外交共同文化的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沙龙对大家拓展学术视野、交流研究心得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二十次学术沙龙通知
议 题:外交共同文化:概念、传统与变革 主讲人:熊炜 副教授 时 间:2012年10月31日(周三)14:00—16:00 地 点:外交学系资料室(445) 内容摘要: 外交各项基本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外交共同文化的存在。本文围绕着外交共同文化的特点及发展变化探讨其与外交实践的相互关系。由于近代欧洲国家在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同质性”特点,各国外交家对保持传统的外交共同文化具有广泛共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外交文化革命”虽然削弱了外交共同文化的基础,但并未改变传统外交文化的基本特点。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外交共同文化面临着重大挑战。外交未来能否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并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取决于网络时代的外交共同文化的建立和发展。 欢迎对本次沙龙活动主题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参与! -
第十九次学术沙龙简报
2012年9月26日下午,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十九次学术沙龙在外交学院展览路校区系资料室举行。 本次学术沙龙的主持人为高飞老师,发言主题为“东亚地区合作机制构建中的历史文化因素”。当今世界处在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伴随中国的和平发展,未来国际体系必然会被注入更多中国元素,国际关系理论建设要求我们更多关注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近年来,中外学者热衷研究东亚地区的传统秩序,探究推动东亚地区合作的途径,力求化解现有矛盾。中华的传统文化是爱好和平吗?如果是,东亚文化圈中的中国、日本、韩国、越南之间为什么会充斥大量的领土纠纷和“历史问题”?如果中华传统文化不能解决这些现实矛盾,那么它对未来国际体系建设有何意义?本期沙龙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综合而言,民族国家的出现推动了近代全球国际社会的形成、规范和发展,然而今天国际政治中围绕民族国家出现了一个政治悖论。一方面,民族国家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国家又阻碍了国家间的合作,加剧了全球矛盾。全球化要求世界各民族在历史的革故鼎新中不断更新转化。通过解构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以及东亚从中华文明体到近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变迁过程,发掘东亚的传统文化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发现当代东亚地区“领土争端”、“历史问题”矛盾的根源,也有助于我们借助中华传统文化解决当代全球性挑战,构筑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世界秩序。 熊炜、梁晓君、牛仲君、陈涛、朱丹丹、李潜虞、陈雪飞、欧亚、杨晖、徐小红等老师围绕此主题也先后发言,就以上观点从研究视角、实现方法、具体效用以及如何从政治学角度梳理、归纳和总结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特别是对朝贡体系中所体现的等级秩序与当代世界的主权平等之间的差异方面提出了坦率的看法。 经过讨论,加深了大家对问题的理解。各位老师从不同专业视角和兴趣点来探讨一个宏观主题产生了不少值得深入探究的思想和智慧火花。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供稿 -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十九次学术沙龙通知
议 题:东亚地区合作机制构建中的文化因素 主讲人:高 飞 副教授 时 间:2012年9月26日星期三,15:30—16:30 地 点:365教室 欢迎对本次沙龙活动主题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参与! -
第十八次学术沙龙简报
2012年6月20日下午,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十八次学术沙龙在系资料室举行。 本次学术沙龙的主持人为杨帆老师,讨论主题为“西亚北非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影响与启示”。杨帆老师向在座的各位老师就西亚北非政治动荡部稳定主要是政治原因还是经济原因为主、西亚北非革命的性质、西亚北非政治不稳定对中国政治稳定的影响、西亚北非政治不稳定对我们的启示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杨帆老师认为,西亚北非政治不稳定的表现为政治形式,其背后原因在于经济。这次革命的诉求主要在经济方面,其性质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杨帆老师还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了西亚政治不稳定对我国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杨帆老师从民生问题是根本,不断进行政治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增强政治体制的活力,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加强青年一代的教育培养和就业事关国家的稳定大局,重视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管理与引导四方面介绍了西亚北非动荡对我们的启示意义。 其他老师随后围绕此问题,就西亚北非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展开了讨论。高飞老师认为探讨西亚北非的政治不稳定还应该关注社会方面的原因,徐晓红老师认为对我国的互联网的管理不应该过严,应适当注意公民隐私与自由的保护。另外在座的各位老师还就中国青年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座的各位老师对讨论的问题都比较感兴趣,积极发言,大家都认为中国西亚北非同属发展中国家,展开对此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后的教学科研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去了解它,同时也应当从更深的层次对之进行研究。 -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十八次学术沙龙通知
题 目:西亚北非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影响与启示 主讲人:杨 帆 副教授 时 间:2012年6月20日(周三)下午2:00 地 点:外交学系资料室(南配楼445号) 欢迎对本次沙龙活动主题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参与! -
第十七次学术沙龙简报
2012年4月26日下午,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十七次学术沙龙在系资料室举行。 本次学术沙龙的主持人为朱丹丹老师,发言主题为“重塑国家观念之于对外政策分析:几点思考”。选择以此为题,源于发言者在考察共和国对外政策决策案例的过程中,感到为避免案例实证研究落入自说自话或者历史宿命论的泥沼,需要一种关于国家的理论,从哲学、制度和实践角度来讨论“国家”应该(可能、实际)是什么,做什么和为了什么。有了这个理念基础,才能进一步探讨国际社会在结构、政治和制度上对国家性质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反之亦然)。通过对相关学科发展和演变的综述与分析,主持人指出,自冷战结束至今,西方知识界业已在颇为宽泛的框架下建立了现代国家观念,并以此为核心参照物,界定代表国家的政治行为体行使内外职权的度量分寸。在主持人看来,将这一整套对外政策分析观念和参照系应用于针对具体国家对外政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思考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其他老师随后围绕此主题,就以上观点对实证研究的指导价值、实现方法、具体效用以及如何从政治学角度对有关想法进行梳理、归纳和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有的老师提出,这样的主题切入虽颇有启发性,但受限于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究竟如何应用于具体国别实证研究,尚需一番斟酌;有的老师由生发此主题的历史案例产生疑问,历史研究的学术目标应该如何定位,是传统意义的记注藏往,还是应该再往前迈步,力图撰述知来,由过往而思当下,就今日而谋未来;有的老师则从对外政策分析学科中发展出来的实证和建构研究方法入手,探讨如何将它们应用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还有老师从政治学专业角度对以上发言进行梳理和归纳,从国家构建之价值性要素和物质性要素两方面来阐释近现代民族国家产生过程中出现的观念和事实的混乱。同时有老师着眼于如何将发言主要想法落实为著述,建议沙龙主持人将不同历史时空内西方国家观念和中国国家观念的产生和演变做系统整理和比照,以共产主义革命政党理想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内化和演变为实践考察基础,来做一个政党理想与国家身份的大题目。 经过讨论,大家并未就问题的各个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各位老师从不同专业视角和兴趣点来探讨一个宏观主题的意义和实现路径,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不过,从讨论过程中产生的那些观点、疑问和建议来看,老师们通过交流各自的看法,的确产生了不少值得深入探究的思想和智慧火花。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供稿 2012年4月30日 -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十七次学术沙龙通知
议 题:重塑国家观念的对外政策分析:几点思考 主讲人:朱丹丹 讲师 时 间:2012年4月26日星期四,12:20—14:20 地 点:外交学系资料室 欢迎对本次沙龙活动主题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参与! -
如何做国际公务员讲座通知
题目:如何做国际公务员 主讲人:宋允孚司长(世界卫生组织) 主持人:牛仲君(副教授) 时间:2012年4月18日(周三)下午2:00——4:00 地点:422教室 主办单位: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科研处 -
第十六次学术沙龙简报
2012年3月21日下午,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十六次学术沙龙在系资料室举行。 本次学术沙龙的主持人为陈涛老师,讨论主题为“微博时代的外交亲民化”。陈涛老师先简单介绍了国内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微博在去年一年的爆发性增长,随后以中国外交部官方微博“外交小灵通”、我国外交工作人员个人微博、各国驻华使馆微博、联合国微博等作为案例,介绍了这些微博的基本情况、内容特点、以及与粉丝的互动情况和所起到的一些效果等,同时通过这些不同微博之间的比较,重点分析我国外交部官方微博“外交小灵通”在对国内民众的沟通方面所起到作用、及其还存在的一些问题等。 其他老师随后围绕此问题,就微博的发展现状、微博在外交中所起的作用等展开了讨论。夏莉萍老师指出,微博的迅猛发展为民众参政提供了一个渠道,体现出舆论对外交的影响,民众与官方在微博上的频繁互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改变外交的性质,使得外交走向平民化。高飞老师则从理论的高度对微博这一现象在外交中的影响进行了概括,他认为,这其实体现出了技术的政治价值,技术正在改变世界的沟通方式,从而使得今天的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权力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因此,当新媒体和新技术对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影响的时候,在外交领域,我们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是:外交的控制权发生了哪些变化?另外也有老师提出了疑问,例如朱丹丹老师就指出,微博的影响确实已经有目共睹,但究竟应该如何对这种影响进行一个更加具体的、量化的衡量? 经过讨论,各位老师都表示,从外交的领域来说,微博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以其开放性、实时性、互动性,对于今天的外交工作和相关研究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我们需要更多地去了解它,同时也应当从更深的层次对之进行研究。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供稿 2012年3月22日 -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第十六次学术沙龙通知
议 题:微博时代的外交亲民化 主讲人:陈 涛 副教授 时 间:2012年3月21日星期三,14:00—16:00 地 点:外交学系资料室 欢迎对本次沙龙活动主题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参与! -
赵全胜教授讲座通知
讲座题目: "American Is Back" ----------Obama\'s Asian Policy讲 座 人:赵全胜 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主 持 人:王春英教授时 间:2011年12月20日晚6点地 点:国际交流中心1103会议室主 办: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科研处 -
国际关系中的正义问题讲座通知
讲座题目:国际关系中的正义问题讲 座 人:袁吉富 北京行政学院教授、《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主编主 持 人:王春英教授时 间:2011年12月22日下午3点地 点:国际交流中心1103会议室主 办: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科研处 -
“当代中国外交创新”学术研讨会简报
2011年11月30日,由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办的“当代中国外交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图书馆三楼会议室举行。郑启荣副院长参加开幕式并致开幕辞,朱立群副院长参加闭幕式并做了总结发言。美国美利坚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赵全胜教授做了主旨发言。会议开、闭幕式由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王春英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叶自成教授、牛军教授、张清敏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宝俊教授、黄大慧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永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兴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王为民教授、国际关系学院林宏宇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董秀丽教授、清华大学赵可金副教授及外交学院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我院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及留学生旁听了会议。 在开幕辞中,郑启荣副院长表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外交所遇到的问题是以前从未发生过的,这就需要学者们通过互相切磋为中国外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因此召开这样一个学术会议是非常必要的。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学术讨论。在会议的第一阶段,学者们主要围绕有关中国外交的一些总体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学者们回顾了中国外交所开辟的和平发展的道路,探讨了中国外交工作的目的问题,并提出中国外交必须进行理论和制度上的创新。在第二阶段,学者们主要围绕中国外交当前所面临的复杂国内、国际形势进行了讨论。各位学者认为,目前国内改革的深化、国际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都对中国外交提出了新挑战。中国外交应该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经验,提出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第三阶段,学者们主要围绕“不干涉内政”、“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勤俭办外交”等原则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第四阶段,学者们分别就日本民主党的对华政策、中国外交决策机制、领事保护机制和中国的多边外交展开了讨论。 朱立群副院长在做总结发言时指出,今年西亚北非地区出现动荡,欧洲发生债务危机,新兴力量国家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美国的对外战略开始转型。这都表明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快速而深刻的变化。同时,对于有关中国外交的重大理论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辨,因此,召开这样一个学术研讨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会议可以使学者互相启发,互相砥砺,从而产生更多的新点子。朱院长表示,希望以后继续与各位与会嘉宾进行合作。 在会议期间,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会场气氛热烈,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李潜虞供稿) -
第十五次学术沙龙简报
2011年11月16日下午2:00-4:00,外交与外事管理系的青年学者沙龙在外交系图书资料室举办,由青年教师牛仲君副教授主讲。演讲题目为:从战略性多边主义到制度性多边主义——论冷战后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 牛仲君老师首先界定了多边外交的概念,分析了多边外交与多边主义的区别,认为:从一国外交与国际制度关系的角度来看,多边主义可以划分为战略性多边主义与制度性多边主义,前者强调对外交往的实践性与工具性,而后者重视国际制度与国家利益的互动关系。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中国自身实力、国际影响力与身份定位的改变,对国际制度经历了由选择参与到全面融入,进而寻求改革创新的过程,从而使多边外交经历了一个由强调战略性多边主义到重视制度性多边主义的过程。之后,与会的各位老师针对多边外交特点、中国多边外交战略的有无、多边外交的研究现状和方法选择以及外交学研究方法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深化了本次演讲的主题,丰富了演讲的内容,令本次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牛仲君供稿)